看过中华经典《左传》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记录郑庄公兄弟之争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名篇,被收入语文教科书但鲜为人知的是,《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标题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中国古代史官的“春秋笔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简单介绍一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初年,郑国君主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喜欢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以此反动公开叛乱郑庄公一边纵容弟弟扩大势力,为自己除掉弟弟找个大义名分;一边暗中准备动手 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郑庄公在鄢邑彻底击败了弟弟。
由于书写技术落后等原因,先秦文献的一大特点就是惜墨如金,能用四个字说明白的事绝不用五个字为了用更少的字数记录信息,先秦文献经常使用意思相近但适用对象不同的词比如同样是死亡,先秦史官 可以凭借“ 崩、薨、卒、不禄 ”的区别使用暗中表明死者的身份。
先秦一般将讨不义的战争称为“伐”,将正面意义的扩张或者平定叛乱称为“征”,将没有正义性但分出胜负的战争称为“克” 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和臣下,他对郑庄公的武装进攻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叛乱按照先秦史书的用字惯例,郑庄公 平定 共叔段 叛乱的战争应该称为“征”。
然而《左传》将 郑庄公 平定 共叔段 的战争称为“郑伯 克 段于鄢”,表明《左传》认为 郑庄公 与 共叔段并无好坏之别,共叔段是叛乱,郑庄公是故意纵容加不教而诛 《左传》这种不改变史实记载但通过描述词语来隐晦地评价历史人物,就是典型的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