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学,”这是学习《易经》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一、我们为什么要学易经为什么要学易经是每一个学《易经》的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内心真正去接受它学习研究它,这首先当然和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
《易经》位于群经之首的,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总源头《易经》也是中国文化的基因,集中华文化大成《易经》与《书经》(尚书)、《诗经》、《礼经》、《春秋》合称为“五经”,《周易》《庄子》《老子》并称“三玄”。
学者也有“世界四大元典”之说,分别代表了四大文化:《圣经》是西方文化第一经典,《吠陀经》是印度文化第一经典,《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化第一经典,而《易经》是东方文化的第一经典可见,但《易经》也系执世界文化牛耳者。
其次,学习研究它,与易经自身价值有关《易经》是大道之源,也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哲学之中的哲学,智慧之中的智慧传统中华文化有“一源三流”结构之说“一源”是源于易经“三流”指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
儒家是一种阳刚乾卦的精神,是对乾卦的发挥道家是阴柔的精神,是坤卦的精神,是厚德载物、柔弱虚静、居下不争、自然无为佛家是讲空性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儒释道共存共荣,分别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内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宋孝宗皇帝说:“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唐高祖李渊下诏强调"三教虽异, 善归一揆"第三、易经揭示了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学习它也有助于洞悉自然规律,启迪思维,提升智慧例如,《易经》中有许多经典的哲学思想。
《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后来被清华大学引为校训再如,《易经》首重修德,所以谦卦成为唯一一个六爻皆吉利之卦《易经·系辞》言:“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也告诉我们要成为德位相配之人。
自古以来对《易经》的评价大致一致,但也众说纷纭有的普通百姓常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莫衷一是,就觉得它如何如何对于《易经》这样一本集哲学与文化于一体的经典,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就曾在《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提到过:“《易经》思维只有“归纳”没有“推演”,阻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
认为《易经》的逻辑有重大缺陷但最有名的是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建议年轻人不要轻易去钻研《易经》南怀瑾大师是一个集宗教家、哲学家和杂家于一身的知识分子,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认为,学习《易经》需要一定的条件:具有第一流的智慧的人,或者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
处于这两者中间的人,最好不要去碰为什么?主要原因我总结为两点:一是学不完玄而又玄的《易经》中所包含的学问浩如烟海,涉及领域众多,其俯察万物,经天纬地,内容之深奥,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所谓皓首穷经,终其一生去钻研也不可能学的完。
的确,对一般人来说,没人辅导读《易》就像读天书,很难读懂好奇会害死猫即使具有第一流的智慧的学者因易经的“魅力”,也往往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南怀瑾在夜间读《易经》,也曾被其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吸引,好不容易想通一个困惑,又立刻会陷入下一个困惑中去,常常是通宵无眠。
他感慨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年轻人应该去做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二是学不好《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之学形而上的《易经》如果没有大智慧,一知半解学习研究《易经》很容易剑走偏锋,误入歧途,将自己陷入到风水命理、阴阳五行之中去。
特别是年轻人会因此暮气沉沉,甚至会越学越"废"曾国藩说: 《易经》是安生立命之根本!《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到底该不该学,能不能学易学大师曾仕强曾说,要趁年轻学《易经》,因为易经太简单了对此我不敢苟同。
学习易经需要深厚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储备,“孔子五十而学易”公允而论,太年轻学不懂,更容易被误导我30岁前曾两次读易经,总感云里雾里,结果半途而废40岁再读,才感觉读进去了,却也不得要领,学的皮毛当然那主要靠自学。
国学大师南怀瑾多年治学精研,也谦逊地说只学到一半精髓而已可见,中年以后再学习研究才可更容易入其门,得其髓当然,也不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