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市场不景气的当下,依然有很多人在坚持做好书最近,我们邀约编辑老师们聊一聊自己的“私人书库宝藏”,晒一晒那些被遗忘的冷门神作、遗珠之作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书,构建丰富多元的阅读经验,展现编辑们的专业洞察,让书单摆脱“陈词滥调”,真正成为一场流动的思维盛宴。
01书中对平凡生活的微小捕捉格外动人
《童画国》化学工业出版社2025年4月版一句话毒评:若你的世界正在下雨,愿这本书化作你的阳光和星河。
曲维伊化学工业出版社策划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童画国》是一本能让人在繁忙生活中找到诗意与温暖的治愈之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插画集,更是一场跨越欧洲的视觉与心灵之旅作者用童话般的绚烂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将欧洲的四季时光、异国风情与人文气息一一呈现,每一幅画都像“一首没有文字的诗”,让人在翻阅时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
翻开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浪漫的欧洲漫游——你可以在泰晤士河畔的落日余晖中感受英伦的优雅,在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邂逅法式的慵懒与艺术;你会遇见荷兰的郁金香与风车,在梵高笔下的色彩里体会宁静,也会沉醉于德国新天鹅堡的童话梦境,或是在慕尼黑啤酒节的热闹中感受生活的欢愉;从巴塞罗那高迪建筑的天马行空,到威尼斯贡多拉的摇曳波光,再到罗马古迹的历史厚重,每一页都流淌着不同国度的独特魅力。
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书中对平凡生活微小瞬间的捕捉——一杯咖啡的香气、街角偶遇的微笑、雨后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3月底,我和作者在杭州茑屋书店筹备了这本书的首场线下分享会本以为是一场安静的签售,却意外迎来了一场温暖的“治愈接力”原以为读者会是清一色的年轻女性,但现场却出现了许多惊喜——有专注翻看画册的小男孩,拉着妈妈当场买下;有结伴而来的大学生,让作者在签绘页上留下鼓励的话;更让人触动的是一位8岁女孩的妈妈,她指着作者轻声说:“你是她的光哎。
”这句话让整个团队瞬间红了眼眶最意外的是一位40多岁的男士,他在展台前驻足许久,最后买书时低声说:“这些色彩让我很放松”看着他紧绷的肩膀渐渐舒展,我突然明白,这本书早已超越了一本普通插画集的范畴——成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短暂停泊的港湾。
原来最打动人心的创作,往往诞生于作者毫无保留的真诚这场签售会不是终点,而是更多故事的开始——每本被带走的书,都将开启一段新的治愈旅程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这本书在小红书独家首月预售期间,便已实现两次重印,目前因再次面临断货,正紧急安排新一轮重印。
我们的销售团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前期通过精准话题运营、视觉化内容传播等策略,成功点燃首批用户热情不过,由于目前库存再次不足,无法打开销售渠道,这本书尚处于封库状态,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整体销量和影响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此期间,我们正积极与线下书店、艺术展馆展开合作,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进一步提升书籍声量,挖掘更大的市场价值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
除首发赠送限量冰箱贴外,这本插画集的常规赠品包含特别惊喜——精选书中插画制作成精美明信片和趣味小人书签,将随机组合放入每本书中!就像开启一个充满惊喜的阅读盲盒,每份赠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搭配02看这本书,午饭吃不下,
体重轻了一斤
《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版一句话毒评:读完这本书,我脑中的澳大利亚只剩下恐怖,哪里还有袋鼠和考拉?
顾舜若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我阅读《致命的海滩》这本书的体验可以用4个字概括:生理不适但也恰恰是这4个字让我爱上这本书刚进单位那会儿就听说罗伯特·休斯这本大作被各种读者夸,直到我成了它的再版编辑,才有幸拜读,见识到休斯用历史“折磨”读者的本事。
首先它很有代入感,一打开就感觉戴上了VR眼镜,秒入乔治时代英国伦敦的贫民窟“白嘴鸦群居地”,“那儿人口拥挤,窝棚简陋……下水道的水直接流入明沟,老鼠大军从经济公寓的地窖中爬出”我感觉如果自己穿越到那个时期的伦敦,要么穷死,要么被绞死。
但这只不过是“开胃菜”,镜头移到流犯船上,好戏才刚开始“我们被成双捉对地用铁链拴在一起,在整个漫长的旅途中,囚禁在底层舱里……几乎不给我们足量活命的给养,也几乎不给水喝”上一次让我感到如此生理不适的书,是莫言的《檀香刑》。
《致命的海滩》在国内出版市场上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它填补了澳大利亚早期殖民历史在普通读者认知中的空白与其他同类书相比,它不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而是从底层流犯的角度出发,让我们听到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声音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鉴于这本书有900页,鉴于我手无缚鸡之力,我只在办公桌上阅读过它好玩的阅读故事有两个其一,有一天我读完一章,由于太引人入胜,我忘了对错字错句进行编校,于是只能从头再来一遍其二,有一天我读完一章,满脑子都是被九尾鞭打得皮开肉绽的画面,中午没吃下饭,晚上称体重发现轻了一斤。
还有一个不是阅读故事的故事这本书的译者远在澳大利亚要把书寄过去,得尽量减少快递费,还得保证精装书不被磕碰我们绞尽脑汁、颇费周折,终于让《致命的海滩》漂洋过海安全抵达其描述的那片大陆译者很满意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说实话,我觉得这本书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销量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致命的海滩》虽然特别好看,但无奈它的题材偏小众,澳大利亚早期殖民历史并非我国大众熟知的主流历史领域,与大家日常关注的历史文化差异较大,缺乏天然的亲近感。
其二,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品牌做文学、文论类书比较多,历史题材的书对我们来说是个新的领域,缺乏相应的营销渠道和读者群体其三,这本书某种程度上被现在疲软到令人发指的出版市场埋没了!“补救”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深入挖掘这本书的独特卖点,明确目标受众(如历史爱好者、对社会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实现精准投放;利用微信、抖音等热门平台,借助于历史类博主的影响力,发布并推广与此书相关的有趣、有深度的短视频、图文等,包括关于澳大利亚殖民历史的知识科普视频。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特装本有非常精美的四色刷边,书的三面切口做出了“血海”的视觉效果,让人触目惊心每本特装本还配有两张用书中插画做成的明信片03读这套书,感觉老心脏被轻轻撞了一下
《开普勒62号》(全1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最新一册《重返地球》2023年5月版一句话毒评:人类啊,即便被真相灼伤,也要在宇宙尽头点燃希望之火!
纪平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这套书其实是专门为孩子而创作的,但完全突破了我对少儿科幻的认知——要么情节、人物、价值观特别简单幼稚,要么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冒险故事《开普勒62号》融合了赛博朋克、神经改造、人工智能、星际殖民、末日生存等经典科幻元素,足够硬核,悬疑重重、节奏紧凑,足够吸睛。
此外,在未来世界的背景下,人类个体的情感、心理面临怎样的冲击,人类整体的生存伦理、道德原则、社会结构会如何变化,这些对于心灵世界本质和可能性的探讨十分真诚、颇具深度,作者不是所谓俯下身和孩子说话,而是自己就有一颗赤子之心,不带预设地回到少年情感、思想的起点来感受、思考。
“如果地球环境崩坏,逃往异星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是否能够杜绝暴力和邪恶?”“外星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克隆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吗?”……书里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我少年时代开始读科幻时就琢磨过,现在也仍然觉得是很好的问题。
这套书没有直给的、明确的回答,而是让我们随着主角团不同人的不同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受到的认知上的启发和情感上的冲击,并不亚于很多小读者“要无条件地去爱虽然最后的目标很明确,但这需要付出最大的勇气。
爱,是最危险的,因为与它相伴的是失去和死亡你越敢于去爱,就可能会跌得越重”我在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觉老心脏被轻轻撞了一下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如果是亲子共读的话,试试每晚和孩子共读几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很短,可以像追剧一样期待下一个悬念的揭晓。
如果是已经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小读者,在地铁、高铁、飞机上,可以一口气读一本或几本,没准读到欲罢不能,想看完大结局再下车、下飞机呢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11册的体量可能让部分家长望而却步,但其实每册文字量不大、图文比例适宜,而且这套书采用了POV的写法,顺叙、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很丰富,适合作为阅读写作往上再够一够、更进一步的素材。
也许可以试试联合科幻迷社群,利用现有的科幻强IP,用“少儿版《阿凡达》”等宣传;或者联络教师推荐,开发“科幻+成长心理学”教案;或者发布短篇试读,吸引孩子04《狗狼之间》是一本寂寞的作品
《狗狼之间》中国工人出版社2023年7月版一句话毒评:读完这本书,我心甘情愿做一个“话痨”。
宋 杨中国工人出版社·尺寸主编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只为向我所有的朋友推荐!我对萨沙・索科洛夫始终充满好奇,无论是他的写作还是他本人他是不可想象的终极i人,写作才华深受纳博科夫激赏(这是当代俄罗斯作家罕有的殊荣),却因重度社恐,拒绝了伯乐的见面邀请;他天然地带有传奇性,3岁之前人家一直以为他是哑巴。
《狗狼之间》是他的第二部杰作,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被称为“一本奇书”及一本“不可译之书”尽管作者突破了常规的写作形式,但是在一切惊人的、荒诞的、不刻意言明的文字组合下,是对生活真相的仔细审视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一有推荐的机会,就拿出来读一读,不受场景限制《狗狼之间》全书字数不足10万,译者李春雨老师却花了整整2年作者在书中设计了很多互文的意象,也有许多生造的词汇,和有意为之的错误拼写,这是属于俄语的文字游戏所幸李老师严谨又富有创造力,“不可译之书”再经由汉语的“转译”之后,仍然保留了阅读上的妙处。
感谢我们多才多艺的译者大大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与好多书一样,《狗狼之间》是一本寂寞的作品我们现在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能够为这本书做一场活动高手在民间读者里的大神比比皆是(参看豆瓣可知),许多中肯的反馈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得到更多推广这本书的思路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目前能想到的还是读书会、分享会吧索科洛夫的作品乐趣更多的还是在于他在文本中的各种精妙的设计我感觉深度的分享与交流应该更适合这本书吧。
05想为这本书制作“白噪音音频”
《到自然中去!——人类与自然的情感关联》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版一句话毒评:为什么看到落日会想哭?为什么触摸树皮会安心?这本书给你的“奇怪情绪”一个科学解释。
张馨予东方出版中心资深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我从10岁开始就加入了珍·古道尔博士组织发起的全球青少年环境教育项目“根与芽”,我们的首次线下活动中,就有“拥抱一棵树”的环节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进和亲近一棵树,树皮的粗粝干燥、树叶的挺括柔韧、吹拂过耳边的微风和树顶过滤下的阳光,一切都带给我新奇而深刻的触动。
因此在策划选题时,对书中提到的人类在与自然接触时产生的“哇”效应,我即刻就产生了深度共鸣当下,我们总是看到“公园20分钟效应”,有人觉得这是某种玄学,其实不是的《到自然中去!》从纽约高中生触摸植物的瞬间转变,到亚马逊丛林里人类活动的千年印记,每个案例都像一块拼图,拼出人类与自然剪不断的情感脐带。
这本书是心理学与生态学的破壁对话,把“自然缺失症”解剖得既科学又浪漫同时它也是一只手,拉着我们以更沉浸的心态重新审视身边的自然《到自然中去!》提到“混凝土停车场是微型沙漠”,我们每天踩在写字楼地砖上的脚是不是会突然开始隐隐作痛?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自己在城市里如何一步步把“自然感知力”折叠进通勤包;如何因为日复一日的工作逐渐麻痹了观赏自然的心情;我们忘记了“看见”“感受”“聆听”,也忘记了“放松”。
而这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带入了那群坐在草地上的高中生,又在某个偶遇树叶飘落的瞬间,一切感知力被重新唤醒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强迫你立刻冲进森林,也不会营造虚幻的场景徒增你的压力,而是让你发现:哪怕在通勤路上看见一片树叶,也是与自然的秘密对话。
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的是城市人心里那扇“被锁上的窗”如果你曾在某个瞬间被自然打动,这本书就会帮你把那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属于你个人的情感地图——我们从未离开过自然,只是需要重新学会“看见”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这本书的样书刚到手时是4月初,上海的温度在缓慢回升,樱花和玉兰扛过几场落雨,正开得荼蘼一本书、一团毛线、一只帆布袋,几乎是很多个周末里我的出门标配午后阳光最好,在滨江公园找一块草坪,和小猫小狗坐在一起,吹着江边的风,觉得书里的试验和我的当下形成极具幸福感的互文。
在读“催产素”与“动物磁化”的那一天,我尝试着与动物们更直接地对视,奇妙的是,我被陌生宠物猫狗“宠爱”的几率大大提升,它们蹭腿、贴着我的脚面休憩,或者干脆把毛绒绒的脑袋凑到我的手下面原来我们与动物共享着同一种社会化“机制”,真诚而柔软的对视会让善意跨越物种在神经递质间流转,我们和动物的体内会产生同样的催产素,会同样感到某种轻盈而温暖的幸福。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这本书刚刚印刷入库,在还没有正式做营销的时候就已经登上了豆瓣新书速递的首页但是,它依旧是极其小众的书如果我是营销策划的话,会着重于新媒体的营销,可能会与平台合作,策划活动话题。
比如“沙发正在偷走你的幸福感”,结合书中城市环境与心理健康的章节,鼓励读者离开沙发,走到自然中去,然后发起“30天自然碎片收集计划”,鼓励读者每天拍一张自然照片(一片云、一株野草、一只昆虫、一场落日),从“看见”开始,逐渐找回与自然的链接。
可以和城市自然教育、徒步、观鸟等社团联动,策划不同主题的线下体验活动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城市自然盲盒” 系列:压花书签的材料包(做成书签)迷你土壤罐和种子套装;气味贴纸(森林/雨后/青草/苹果,可以贴在手机上,随时“闻”自然);“声音净化器” 音频周边:书中提到 “自然声音治愈力”,制作系列白噪音音频,风声、鸟鸣、模拟盆栽生长、水珠滴落、猫咪和小狗打呼的声音。
06跑完“机器人马拉松”,更觉《智能新物种》可贵
《智能新物种》湛庐文化/浙江科技出版社2024年11月版一句话毒评:讲真的,人都找不到工作,还造那么多机器人?看见机器人就知道兴奋,被社会淘汰不是“咎由自取”吗?
陶祥朋湛庐文化全媒体中心执行主编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市场上有太多书在阐释科技伦理或技术伦理,但也只是引导大家思考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有很多书“高谈阔论”科技如何让世界变美好,甚至笃定只会更好(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认,记得要辨别信息的来源)。
包括湛庐自己就出版过多本与AI科技相关的好书,诸如《奇点临近》《焦虑的一代》等要推荐的《智能新物种》,的确算不上最重磅的书,但它确实值得人手一册尤其是在所谓的“DeepSeek时代”,所谓的“机器人赛道大爆发”的时代。
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把机器人比作人类机器人能否超越人?甚至机器人是否会最终统治人……到处都是这样的讨论与争辩,让职场人也很焦虑然而,作者凯特·达林(MIT机器人伦理学专家)却指出,也许我们陷入了某种误区,也许我们要制造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机器动物。
也许不是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而是人与机器动物的关系尤其是在参加了“2025北京机器人马拉松”之后,再联想到之前大火的两部动画电影《荒野机器人》《机器人之心》,觉得这本书太有意思了人形机器人有必要穿上人类跑鞋甚至戴上防晒帽跑步吗?我们制造它们到底是为什么?这很荒谬。
有必要看它们在春晚扭秧歌吗?也许在这样或那样的热闹之中,我们也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人……作者更核心的观点是,比起我们和机器人的共处,我们和动物(猫、狗、马、鸽)的关系更亲密忍不住设想一下,骑着机器马或者机器狗去上班,那也太酷了!更何况,动物们的智力和技能可比人丰富多了,好玩多了!放过“类人机器人”吧,求求了。
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带这本书逛过动物园看着水中的河马、树上的猴子、岛中心的鹈鹕、秋千上的熊猫、沉默的秃鹫……身边是挤来挤去的人类,想到资本和技术驱动下是更多类人机器人的诞生(也许是泡沫),会觉得世界很无聊。
如果有条件选择机器人保姆,我肯定不选跟人一样的,而是选一个八爪鱼似的机器人——一手送咖啡,一手拖地,一手开窗户,一手查天气……
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虽然作者并非人工智能领域的最顶尖作者,但她探讨的内容出发点以及个人的生活体认(女性视角、母亲的身份以及对动物治疗的探究、智能制造行业的走访调查)值得这本书被更多人看到。
如果我是策划编辑,也许会重新修订书名(如《新物种入侵》或《谁是新物种?》),另外就是封面设计优化(外版书封有动物的示意,让内容更直观)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简单直接的是十二生肖的机械生物卡片或盲盒将中国传统生肖动物(如龙、虎)重新设计为机械形态,节日限定发售——“未来生肖运势”;与内容以及阅读相关,可以是羽毛笔造型触控笔:笔身模仿鸟类羽毛纹理,笔尖可书写也可作为手机触控笔,隐喻“自然与科技的融合”;“智能动物盟友”表情包贴纸+拼装模型(人类+人形机器人+书中提到的机器动物)。
周边还可以是配套的视音频内容,以“人与动物与机器人”设计科技伦理课程、以“动物进化到机器进化”设计给孩子的趣味课程、以“机器人赛道&新物种赛道”设计给科技公司和投资人的课程07这本书挽救了一位抑郁症朋友
《西线归来》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版一句话毒评:作为《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一本曾被抢译出7个中译本的“反战文学天花板”,尘封了90年才终于重见天日。要感谢詹青云,让我发现了这本书。
张 维长江新世纪编辑部主任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2019年,《奇葩说》第五季中,关于“有一瓶忘记悲伤的药水,要不要喝”这一辩题,詹青云与陈铭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詹青云从战争、爱情和人类社会三个角度论述,提出了一个疑问:“如果我们有一天都忘记了战争带给人的苦痛,我们会拥抱和平吗?”结辩时,她引用了《西线无战事》中的话:“死者的遗嘱不是要报仇,而是要永远不再有。
”我总感觉这话没说完,之前读过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也看过1930年版的电影,但是对这句话没有印象了,于是找出书来重读了一遍,竟没找到这句话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开启搜索模式,终于在某位学者的论文索引中发现,这句话原来出自《西线归来》这本书。
雷马克的中译文已经出过很多,可唯独没有这一本!为什么呢?我继续搜索,了解到这本书与《西线无战事》一样,出版后遭到纳粹的封禁和焚毁中译本也曾在1931年大热后销声匿迹,鲜有人知了既然这样,就让我来做出新的中译本吧!(编辑生涯中“挖到宝了”的感觉大抵如此吧!)。
报选题、搜民国时期的旧译文做参照、寻找译者,一切都很顺利我们这一版中译本显然应该尊重雷马克的初衷,以他1959年的定稿为蓝本翻译,但我对他的修改过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要知道,作为读者,我们看到的都是作者交付的成品,很难有机会看到他/她最初的构思。
于是我和代悉老师商量,请她按1959年的定稿翻译,同时比对1931年的初版文本,把雷马克删掉的故事片段也翻译出来发给我感谢代悉老师的配合,最终,我把那些片段汇总为“遗落的故事”,附在书后,并加了注解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2023年的严冬,我的一位做自媒体的朋友陷入了抑郁情绪当他在“世界还会好吗”这个问题上屡屡走进死胡同、找不到方向时,我们聊天聊起了雷马克和他的《西线归来》我强烈推荐他看这本书,不惜提前剧透:1931年,雷马克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着悲观与绝望,而在1959年的修改稿中,主人公恩斯特和战友们虽不能说完全走出了战争的阴影,但都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尤其是恩斯特,他住在乡下小旅馆中,望着窗外夜幕下的森林,不再害怕黑暗和死亡,这一刻草木萌发,春天正在到来。
而在下一个春天,我也开心地看到这个朋友挣扎着结束了一个人的战斗、缓慢地走出了抑郁的泥沼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很遗憾,这本书虽然加印过一次,也获得了探照灯好书榜等文学榜单的推荐,销量却远不能与《西线无战事》相提并论。
就像热爱和平的人对和平的呼吁总是湮没在战争炮火声中一样,这本书并没有被更多的人知晓我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除了配合营销部门的同事联系一些平台的读书博主做推荐,暂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补救措施希望这篇采访也能触达一些新的读者吧。
08阅读这本书的门槛有点高
《美的,艺术的》四川美术出版社2024年12月版一句话毒评:等你懂得了如何体验“美”,眼前的世界都会亮起来。
董子鹤大风文化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阅读门槛有点高,需要具备艺术史的知识和一定的哲学功底,但是阅读的体验格外顺畅,并不艰深的文字和清晰明了的结构,都有助于吸收整本书的知识点而且作者善于用全新的角度解读经典作品,例如:用18世纪的著名小镇青年康德的思想来解读20世纪艺术史上的重磅炸弹《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对于“美”的物体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或者它可能具备什么样的属性,没有给出任何规定或限制……事实上,人们没有理由偏爱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不爱其他种类的物体。
可以说,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康德就在《判断力批判》中将杜尚1917年的作品《泉》(Fountain)想表达的内容完全理论化了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康德的理论为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扫清了道路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最佳的阅读场景,是灯光和沙发都很舒服的咖啡厅,全神贯注地读,不带包袱地读,一页一页停不下来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毕竟是讲解从“美”这一角度切入的艺术史著作,也不是专门回答“美是什么”的著作,更不是所谓的审美工具书,所以本书的题材偏小众,只有最垂直的读者、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才会关注核心内容。
应该将书中的例证(用艺术品举例讲解艺术理论的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推广给更广泛的读者群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和咖啡烘焙品牌联名推出挂耳咖啡,选取高甜感、风味干净的中深烘焙的咖啡豆,包装使用本书封面的“蒙娜丽莎拼贴”图案,呼应“美”的口感与视觉。
09想为《感伤》制作昆虫形状的糖果周边
《感伤》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10月版一句话毒评:无论文字还是装帧,都美得令人《感伤》。
陈 辞湖南文艺出版社方外出版事业部编辑爱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过程:这本书的精巧之处不在于情节,而在一个情节几乎停滞的叙事中,用极其诗意的文字、卡夫卡式的怪诞意象和基里科的构图法与建筑学概念营造出孩童(也是作者自己)眼中超越现实维度的世界,并且在这个满是未知的世界中探索内心的紧张、缺憾、悲伤与爱恋。
而关于内心的体验注定是一种私人感受,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观念,所以这本书注定是冷门的、“电波系”的作品……但我毫不怀疑,一定会有一群读者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心灵的影子,而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阅读场景:带着这本书走过哪些地方?
作为责编,我当然是在工位上读完(编完)了这本书原书用罗马尼亚文写成,而且目前只有一个德文译本,所以看稿时费了很大功夫,需要凭我的蹩脚德语和勤查罗马尼亚语词典,一句句、一段段地啃,而且也不断地和译者老师沟通确认,总算是顺利编完了这本书,而且编校方面基本没有差错。
顺带一提:不少工作是我周末加班完成的,因为作者克尔特雷斯库是目前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当时的我想赶在10月诺奖揭晓前出版这本书,于是我心甘情愿地加班了……另一个场景是,我带着这本书上了地铁——是为了把它送到一家我常去的独立书店。
不是为了在那里上架销售,而是希望把我认为优秀的书赠给店主我认可这家书店的经营理念,也曾在那里举行过编辑分享会,我赠书的身份不是“希望推销自己书的编辑”,而是“真心推荐好书的朋友”冷门书拆解:有哪些“补救”措施,让这本书为更多人知晓?
目前许多出版机构都十分关注克尔特雷斯库这位作家自去年获得都柏林文学奖后,许多社都为他押上筹码,有好几次我咨询他其他作品的版权,得到的答复都是“已经售出”“竞价激烈”“开出了极高的报价”……我目前的策略是“借势”——把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社所出版的克尔特雷斯库作品所带来的热度引向《感伤》,届时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另一方面,目前我也在多多参加线下书展、图书市集等活动,尽可能多地让这本书接触到读者,提高曝光度6月我还会在北京邀请译者举行一场分享会,有可能还会邀请罗马尼亚文化中心的代表出席,讲讲克尔特雷斯库以及整个现代罗马尼亚文学,这也有助于《感伤》为更多读者知晓。
给这本冷门书增加一些周边,会有哪些可能?有一个创意满分的周边想法:昆虫形状的巧克力/糖果昆虫是非常经典的卡夫卡式意象,克尔特雷斯库也沿用了这个符号,将它设置为人的一种异化形态大问题在于,这样的周边只能在冬季送出,一到夏季就会和封面“融”为一体。
那么,把书和巧克力都放进干冰冷藏箱里,一起寄送给读者?另一个想法的可行性更高,那就是做成雪花形状的糖霜块雪花也是书中重要的意象,它代表一种冷寂与孤独,而糖霜的甜蜜会与此形成最强烈的反差10为一本正经推理小说
搭配可爱“猪猪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