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陶善才为读者签名本报讯 5月10日下午,《文脉:桐城凤仪坊》新书发布仪式在安徽图书城举行新书首发仪式上,作者分别向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市图书馆以及桐城市图书馆进行了新书捐赠在发布仪式上,《文脉:桐城凤仪坊》作者陶善才指出,凤仪坊恰似一把打开桐城文化基因库的密钥,见证着中国士族文化鲜活的传承生态。
六尺巷丈量着谦德的精神海拔,凤仪坊则诠释着文脉传承的深层意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脉:桐城凤仪坊》一书,是作者历经十多年研究的结晶,将与读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触摸中国传统文化本真的精神脉络,为文化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明清两朝数百年间,诸多望族在凤仪坊结缡连枝,理学思辨与经世实践相激荡,翰墨文章与气节操守共淬炼,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世家群落现象”如果说读桐城就是读文脉,那么读凤仪坊,就是读桐城文脉之根、读桐城文化之魂。
翻开《文脉:桐城凤仪坊》,那些知名的文化世家,那些彪炳史册的前贤往哲,那些可歌可泣的忠孝节义故事,都如龙眠河的流水一样潺潺不绝,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在眼前一幕幕展演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方平在序言中写道,凤仪坊是明清时代桐城老街的一座居民社区,是海内闻名的文化世家桐城桂林方氏的首迁地。
据统计,明清两代桐城进士243人凤仪坊文化世家进士数量占全部桐城的一半以上桐城这座小城的书声,最早就是从凤仪坊传出来的安徽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陈先发在交流发言中表示,此书把文脉、地脉、人脉的关系阐述得很透彻,一位大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时代背景和成长氛围。
“桐城派”要与时俱进,拓展其叙事范围,不能局限于六尺巷,而凤仪坊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戴小花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