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唯物史观;经济社会形态;社会主义;阶级;剥削;生产关系
【目录】
(上册)
前 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剥削”和“阶级”等的一般定义
一、作为基本概念的“社会主义”?
二、“剥削”概念的传统定义与质疑
(一)传统的“剥削”定义
(二)对传统“剥削”定义的质疑
三、“阶级”概念的传统定义与质疑
(一)传统的“阶级”定义
(二)对传统“阶级”定义的质疑
四、“剥削形式”“阶级结构”的一般定义
(一)“剥削形式”一般定义
(二)“结构”与“阶级结构”的简单定义
第二章 什么原因形成“剥削”以及剥削形式
一、“剥削”如何形成?
(一)劳动与生产
(二)关于“必要”与“剩余”概念在剥削形成中的意义?
(三)公有制演变为私有制
(四)分配形式的展现、分类与功能
二、“剥削”的特征和定义
(一)“剥削”的一般特征
(二)剥削的直接基础与定义
三、“剥削”在系统中的位置及与他要素关系
(一)“剥削”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位置
(二)对同剥削定义有关的一些争议观点的简析
四、“剥削形式”如何划分及命名?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关系中占有型分配形式的划分
(二)剥削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命名
(三)延续分配形式所依据的强制手段对剥削形式进行分类和命名
(四)剥削形式的划分与命名
第三章 经典作家的“阶级”形成思想及其理解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起源和本质的探索
(一)模糊的“前阶级”概念
(二)马恩关于“阶级”起源和本质的基本观点
二、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形成思想
(一)列宁的“阶级”定义
(二)对列宁的“区别各阶级的基本标志,……是它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的认识
(三)对列宁“阶级”定义常见误解举例
三、对列宁“阶级”定义的其他思考
(一)关于“集团”概念的使用
(二)阶级形成条件是占有“劳动”还是占有“劳动成果”?
(三)列宁“阶级”定义的两个标准问题
第四章 “阶级”的一般特征及系统定义
一、“阶级”的一般特征和定义
(一)“阶级”的一般特征
(二)“阶级”概念的基本定义
二、小结:“阶级”的形成路线及在系统中位置
(一)“阶级”的形成路线
(二)“阶级”在系统中的位置
(三)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的“阶级线索”的相对性
(四)“阶级”的消亡
三、与“阶级”形成有关的其他问题简议
(一)关于“所有制”与阶级形成
(二)关于“分工”与阶级形成
(三)关于“分配关系”与阶级形成
(四)上层建筑形式的不平等关系不是阶级形成的基础
(五)“阶层”与阶级关系以及个体的阶级归属问题
(六)“等级”与阶级
(七)“人民”与阶级
(八)所谓“中间阶级”(中产阶级)的涵义
四、阶级形成问题上偏差和歧义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隔绝了“阶级”形成的系统背景
(二)没有准确理解“阶级”在经济社会形态结构中的位置
(三)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关系的涵义
(四)缺乏对马克思“所有”关系进行三层面区分的思维方法
(五)不清楚“阶级”完形于生产关系中的具体位置以及身份
(六)缺乏系统观思维
(七)混淆“一般阶级”形成与“特殊阶级”形成
(八)对(五分法下)特殊阶级形成条件的误解
(九)“阶级形成”同个体的“阶级归属”相混淆
(十)违反形式逻辑规则
第五章 私有制社会基本剥削形式特征与基本阶级种类
一、剥削形式的基本特征
(一)武力剥削的基本特征
(二)封土剥削的基本特征
(三)权力剥削的基本特征
(四)资本剥削的基本特征
(五)福利剥削的基本特征
二、阶级种类及其特点
(一)阶级种类
(二)武力社会阶级种类及基本特征
(三)封土社会阶级种类及基本特征
(四)君权社会阶级种类及基本特征
(五)资本社会阶级种类及基本特征
(六)劳动社会阶级种类及基本特征
三、福利分配—福利剥削—福利阶级的产生与基本意义
(一)福利分配的萌芽和长成
(二)福利剥削
(三)福利阶级
第六章 劳动社会基本生产关系及“剥削”与“阶级”基本种类
一、劳动社会基本生产关系
(一)讨论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三个前提
(二)劳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
(三)关于按劳分配的某些权利是“资产阶级权利”问题
(四)劳动社会生产关系以“劳动”为核心
(五)对劳动社会生产关系特征的误解简析
(六)“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关系”的契合关系
二、劳动社会基本剥削形式
(一)劳动社会为什么还存在着福利分配?
(二)福利剥削形式是基本剥削形式
三、劳动社会基本阶级种类
(一)劳动社会的基本阶级种类是劳力阶级和福利阶级
(二)福利阶级在资本社会和劳动社会的不同表现
第七章 私有制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形式以及阶级结构的存在形式
一、基本生产关系和非基本生产关系
(一)“基本生产关系”与“非基本生产关系”概述
(二)具体社会形态的基本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二、非基本生产关系——分配形式、剥削形式
(一)非基本生产关系内容
(二)非基本剥削形式
三、社会阶级结构——基本阶级结构和非基本阶级结构
(一)“阶级结构”概述
(二)社会阶级结构的一般分析
四、“阶级”的系统定位、关系以及“阶级”概念系统整理
(一)“阶级”在唯物史观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关系
(二)“阶级”的家族谱系——相关概念及其衍生的系统整理
第八章 对“剥削”的深化认识及“正义”问题解析
一、分配活动与生产关系等其他范畴的关系
(一)分配关系的根源及同生产关系的联系路径
(二)分配关系在唯物史观私有制社会结构中的枢纽地位
二、剥削出现的历史必然和导致的直接结果
(一)剥削得以出现和存在的历史客观性
(二)剥削导致的直接结果
(三)剥削的历史作用
三、剥削与“正义”以及“塔克—伍德命题”
(一)“正义”语词的一般含义
(二)“塔克—伍德命题”文本涵义分析
(三)学者们对“塔克—伍德命题”的评论及再评论
(四)究竟该如何认识马克思的这段话语以及“命题”
(五)结语
四、资本社会和劳动社会分配形式的正义表现
(一)资本社会分配形式的正义问题
(二)劳动社会分配形式的正义问题
第九章 劳动社会非基本生产关系及阶级主体
一、对劳动社会存在的非基本生产关系的各分配形式——剥削形式的一般认识
(一)武力分配—武力剥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认识
(二)封土分配—封土剥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认识
(三)权力分配—权力剥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认识
(四)资本分配—资本剥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认识
二、劳动社会非基本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特殊剥削阶级的存在及认识
(一)武氓阶级的存在及其特征等
(二)封爵阶级的存在——无
(三)权力阶级的存在及其特征等
(四)资本阶级的存在及其特征等
(下册)
第十章 劳动社会“三关系结构”的基本规定性
一、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一)分配关系的“自然需求”原因及社会需求
(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社会一切发展的根本基础
二、对生产关系—分配形式的自觉调整
(一)巩固和不断扩大基本生产关系
(二)区别对待次要分配形式
(三)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分配——资本剥削?
(四)禁止和消除不允许存在的非基本生产关系
三、劳动社会上层建筑及诸形式基本规定性:政治、法律、道德、价值、文艺等
(一)“上层建筑”概念?
(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
(三)“上层建筑学”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学”的提出
(四)劳动社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定性
(五)劳动社会上层建筑诸形式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唯物史观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一)
一、“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形态”的基本定义
二、唯物史观认识“社会”的路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的最基本结构——“横向结构”
(三)“社会”的纵向结构——“时序结构”
(四)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十字形结构”
三、基本的社会形态及分类解说
(一)基本的社会形态概述
(二)基本社会形态分类解说
第十二章 唯物史观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二)
(三)主体社会形态简介
(四)社会形态系统图示介绍
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的发展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人的主观意识可否改变社会发展的这个“自然历史过程”?
(四)对世界经济社会形态演变趋势的蠡测与展望
结 语
附 录:
附录1《“社会主义”概念的产生与一般定义?》
附录2《应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
附录3《“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社会形态吗?》
附录4《“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劳动生产关系》
附录5《“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劳动至上》
附录6《唯物史观经济社会形态原理系统示意图》
附录7《唯物史观经济社会形态原理(本科层次)模拟试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