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残稿
司马光画像有人说,如果你一生只读一本书,那一定要读读《资治通鉴》。
清人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说起《资治通鉴》,几乎人人都知道,但要具体问起《资治通鉴》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可能很多人就要摇头了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部由司马光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协修,历时19年完成的巨作,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全书294卷,不计标点约有330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战国初年迄于五代末叶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资治通鉴》成书以后一直受到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不仅下敕奖谕,为之亲自制序,还在宰相们面前公开夸奖它,称之为“前代未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从此,《资治通鉴》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必读之书。
宋学者洪迈曾手抄三遍,张仲隆以“通鉴”名其书斋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亦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有逾之者焉。
”胡应麟《史书占毕》说:“编年之史,备于司马氏”这个“备”字,应视为对《通鉴》完善编年体历史功绩的确评毛泽东一生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
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话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为何一定要读一读?又能带来哪些启示?一、《资治通鉴》汇要前史,梳理繁冗,可以使人们用较少的时间,了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漫长的历史概况《资治通鉴》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史巨著,其气势与规模,不仅在古代中国,就是在世界中世纪史坛上,都堪称高视独步、无与伦比之作。
如此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编年体史书发展到成熟时期水到渠成之作司马光等人所根据的材料,仅正史一项十九种,合计起来就有一千五六百万字,加上其他史料,不下三千万字,而《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总共只三百万字,这在时间和精力上对读者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具体地说,有若干同一历史事件的材料,本来是分见于多处的,《资治通鉴》则依次将它们组织在一起,而且有的还相当集中如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战,其材料,既有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又有很多散见于《三国志》的《魏武帝纪》、《蜀先主传》、《吴主传》以及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张昭、黄盖等人的传记,还有一些则杂见于其他著作。
如果要了解这次战役的始末,势必非遍读上述著作不可,而且就是全部翻阅一遍,由于太杂太乱,也未必能立刻理出个头绪而认清它的全貌《资治通鉴》却把这样伤透脑筋的事解决了,于卷六五“建安十三年十月”条下,把所有涉及这次战争的材料全部集中在一起,加以剪裁、整理、穿插,写出了它的全过程,并且首尾连续,叙事简洁,文字优美,情节生动,使之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
二、《资治通鉴》史料的真实性比起十七史来更为可靠前人早已说过:“不熟读正史,未易决《通鉴》之优劣”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曾说,他为了修《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渊海”,丝毫都不夸张。
而他所征引的书,如今大半都已亡佚,这就显得更加可贵在《资治通鉴》的编写过程中,作者还吸取了纪传体的长处,避免了编年体的弊病,每遇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必交代前因后果;同一事件的材料,不再分见于多处因此,《资治通鉴》的编修,为编年体开辟了新纪元,为编年体史书的编写闯出了新路子,此后,编年体史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陆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单从历史编纂学而言,《资治通鉴》也是值得大加肯定的。
三、《资治通鉴》是带入全景视角审视历史人物不同于《史记》的纪传体每篇都侧重围绕主角叙事,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更像是群像戏以商鞅来举例,在《史记》的《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中都记述了商鞅听闻秦孝公求贤,通过宠臣景监引荐而受到重用,推行变法。
但由于为人过于狠厉,无论是在朝中还是民间都颇多怨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清算,死后受车裂之刑但相较于《史记》,《资治通鉴》在商鞅身上着墨更少从公元前361年到公元前338年的23年间,除了商鞅外,秦国不断征讨各国,孙膑指导田忌围魏救赵,后又报了庞涓刖刑之仇,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悉数登场,使我们脑海中的历史图卷变得生动立体。
接着说上一段中提到的田忌,他在《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中仅有赛马一段描述,孙膑帮助田忌赛马战胜齐威王,齐威王与孙膑交谈后,拜其为军师,给读者留下了知人善任的印象但在《资治通鉴》中,田忌两次大败魏军后声名大噪,引起齐相邹忌嫉妒,出计陷害,田忌自知受帝王忌惮,又无法自证清白,逼不得已攻打临淄想捉拿邹忌,兵败后只好投奔楚国。
通过《资治通鉴》,我们得以全景式地审视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四、《资治通鉴》中隐藏的处世之道《资治通鉴》鸿篇巨著,能臣巧匠、明君昏君、英雄红颜,多姿多彩,其中隐藏了诸多处世之道例如,陈胜曾有过“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誓言,然而在秦纪三中,当陈涉真的做了楚王之后,却被自己的车夫刺杀。
原来,陈胜被拥戴为王之后,亲朋好友皆来投靠,陈胜初以众宾待之,但“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旧情”,陈胜受人挑拨,将说“闲话”之人都杀了,其他故人见状都主动离去,亲友及将领也无人亲近陈胜了脱离群众的陈胜最终失败了。
有人因为暴戾而使霸业崩殂,也有人因为仁慈和拎不清落得凄惨在周纪四中,我们熟知的以“胡服骑射”使赵国军力大增的赵武灵王,他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当起了太上王,但当他看到长子公子章要向自己的弟弟称臣跪拜又于心不忍,遂封公子章于代地为王,任其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出游沙丘,公子章谋反,公子成追杀公子章,公子章逃亡到赵武灵王的行宫,赵武灵王打开宫门迎接了他,公子成便包围了行宫公子章死后,公子成因为惧怕赵武灵王出来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狠心将赵武灵王困在行宫。
一代君主,落得个被活活饿死的下场“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驰;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资治通鉴》中,这类事例不胜枚举,读之皆能有所收获。
《资治通鉴》皇皇巨著,如何选择译本呢?商务印书馆携手史学专家张大可先生,为当今读者推出了文白对照本《资治通鉴》。
张大可,1940年12月7日生,重庆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历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副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大可先生笔迹由张大可先生组织语译的《资治通鉴》,是他30年的心血译作,意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接近原典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一部人人能读懂的《资治通鉴》为了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为读者朋友们提供高性价比的、装帧精美的《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在内容和设计上都做足了功夫。
图书内容亮点1200万字巨著名家导读真正实现无障碍阅读1
张大可先生毕三十年之功,以一己之力完成译文,译文风格统一不割裂,一人完成无短板。2
增补朝代、王公纪年、年号、国名等,作规范语译《资治通鉴》中历史人物最核心的是各朝各代的君主,只按随文直译为某王、某帝、皇上、皇帝,行文展开,往往不辨东西时代、国别、身份变化要有明确的专称标识本书语译的技术处理大体上是:对话中随文语译按当时说话人口吻称谓某王、某帝、皇上、皇帝,而在陈述语的译文中,按《资治通鉴》称谓的基础上参照通行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人物专称增补朝代、国名等作规范语译,如汉朝皇帝用汉高帝、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增补了“汉”字,余类推。
大段陈述语,第一次用了专称,随后也可用皇上、皇帝指代,使行文简洁而又等同专称特殊专称,随文加注,如吕太后此外,译文逐年补上了王公纪年与年号如此处理,译文畅达、鲜明,历史线索清晰,读者随文认识历史人物而不致淆乱。
3
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大事提要”与“点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文自如,不拘一格,引领读者进入宏观阅读,体悟原著思想内涵。4
译文的年、月、日,按陈垣的《二十史朔闰表》一一对照推出,用公元与干支双轨标识。图书设计亮点1
文白对照不跨页,脉络清晰,一目了然在排版技术处理上本书原文与译文简体横排,双页原文,单页译文,在一个平面上对照鲜明,每卷“大事提要”单页起《资治通鉴》原文宋体,原文中“臣光曰”等评论用仿宋体辅助阅读有四项,书前“导论”用宋体;行文中三项:“大事提要”、“段意”、“点评”均用楷体。
书眉直排,标识目录如此处理,行文阅读,脉络清晰,读者查询,一目了然2
16开开本,书更大,易摊开,更好读。3
内文采用70克胶版纸,纸更厚,不易透印,更有质感。4
纸箱包装、大气红色封面,庄重典雅,适合收藏。一套好的《资治通鉴》,是可以传世的。这部历代读书人都绕不过去的《资治通鉴》,或如江河湖海、山川大地般,永远亘古长留、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