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2022年第3期长篇小说纵我不往阿袁象牙塔早已不是遁世的所在,塔下人的重负甘苦自知阿袁善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这部长篇新作聚焦于“青椒”即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在她那里,“掉书袋”的说话方式得到了重新定义——毫无学究气,却有烟火味。
阿袁,1967年生于江西乐平,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在大学任教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鱼肠剑》《师母》,小说集《郑袖的梨园》《米红》《梨园记》等中短篇小说县城美人(二题)张惠雯《南方的夜》中的红霞有股“港味儿”的帅气,《丽娜照相馆》里的丽娜人如其名,别具异域风情——这两位县城美人,曾让八九十年代的少年们在惊鸿一瞥间获得“美”的启蒙,但她们并未因此获得命运的偏爱。
掩藏不住的伤疤背后,究竟有怎样的经历?
张惠雯,祖籍河南,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现居美国波士顿已出版小说集《两次相遇》《在南方》《飞鸟和池鱼》等曾获海内外多种文学奖项铁锈新鲜阿 郎阿郎笔下的案件绝不止于案件本身,除了对人性的另类书写,这一次还多了诡秘的悲剧气息。
东北小城由此抽象,升华,成为意义纠缠之地
阿郎,《看电影》杂志主编,影评人。著有《并指如刀:阿郎看电影》《肥梦》等。天鹅李凤群去国之后,关系不是那些关系,俗世却还是那个俗世。对于中国人而言,大世界可以瞬息万变,小世界却总有执拗的恒定感。
李凤群,女,安徽人,2002年开始小说写作,著有长篇小说《大野》《大风》《颤抖》《大望》等《大望》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乌鸦的炸酱面王若虚在生活中的随波逐流似乎是顺其自然,但实质上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作品用《故事新编》里的意象,表达了对当代人生活的发现:单一的富足是一种另类的贫困
王若虚,男,1984年生,毕业于上海大学金融专业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专业作家、理事已出版长篇小说《马贼》《尾巴》《限速二十》《火锅杀》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在逃》等四本,短篇小说集《守书人》即将出版,另有中短篇散见于《萌芽》《小说界》《收获》《上海文学》等刊。
曾获首届“澎湃·镜相”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合著)、第四十一届时报文学奖小说佳作奖等百花杀杨知寒百花园市场曾是这座东北城市的潮流地标,也是她们与顾客杀价博弈、与同行明枪暗箭的战场当市场一天天走向衰败,这两朵争奇斗艳的花儿,怎样接受被“斗败了”的命运?。
杨知寒,女,1994年生作品见《人民文学》《上海文学》《花城》等刊,曾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刊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最佳人物奖、萧红青年文学奖现居杭州讲谈“沉睡的地图在动了”——博物学视野里的西南联大
刘东黎西南联大就像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本文作者用博物学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往事。行云流水、万物生机,既是西南联大的科学精神,也塑造了它的文化性格。
刘东黎,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资深出版人、编审著有《北京的红尘旧梦》《月涌大江流》《印象玫瑰》《江河在上》《黄花落 黄花开》等多部作品纪事共惜艳阳年——博物馆里的话剧史之一刘 琳整整七十年前,“北京人艺”宣告成立,历史原点处的因缘际会与意气风发,就珍藏在一篇题为《四十二小时谈话》的稿件之中。
本文是“博物馆里的话剧史”专栏开篇之作,该系列将通过一件件道具、一张张戏单、一页页信件、一行行手稿,讲述当代中国话剧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刘琳,北京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北京人艺院史及戏剧类藏品的研究、整理,致力于话剧史资料的收集与戏剧文化的传播,多次担任焦菊隐、曹禺等名家纪念展及各类戏剧专题展的策展、撰稿,并主持“记忆深处的北京人艺”口述历史项目,抢救性挖掘亲历者的记忆。
《当代》2022年第3期目录
《当代》微店订阅《当代》:1.《当代》邮发代号/2-1612.《当代长篇小说选刊》邮发代号/8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