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中华书局,2024)的推出,给有些读者带来了疑惑不少经典作品本是一个整体,从中寻章摘句加以编排出版,岂不是强化了句子的碎片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到阅读经典的整体性?提出这样的疑惑固然有其一定道理,但也可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事实上,“中华经典百句”系列,是作为跟“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互补而出版的“通识”侧重于“整体”,涉及整本书或者体系中的篇章居多,而“百句”则以句为基础,也延伸到句群或者说段从文字的构成组织来进行一个稍微机械的切割,那么通识是关于“书”和“篇”的认知,“百句”是关于“句”和“段”的理解。
这样的互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达成有关中华经典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当然,“百句”系列出版的意义,又不仅仅跟“通识”互补中才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也有待厘清特别是,我们如何看待、对待这种以碎片方式存在的“句、段”状态?首先,它延续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语录体”传统,并将之运用于书面作品的“寻章摘句”梳理中。
从记录孔子及学生片言只语的《论语》到唐宋高僧语录再到朱熹、王阳明语录等,名句以其高度凝练而又不失亲切的面貌,持续进入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意识中,形成与接受者的思想碰撞或催其再生而在历史长河中,一些诗文中的名句如同语录一样不断在被当时或者后代人所引用,就如同孔子在和学生交谈中,也会不时地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一样。
明人彩绘圣迹图册页——退修诗书图,孔子博物馆藏但引用有两种,一种是为了理解原著、理解作者的引用,一种是“六经注我”式的引用后者的引用有不少是在“断章取义”前提下的借题发挥,如杜甫在诗歌《丹青引》中用《论语》中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意思,是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不义”略去的,这对杜甫描写的画家曹霸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据此理解《论语》的主张,又是欠妥的如同我们习惯于说“父母在不远游”一句话,而忽视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不说明这种忽视来理解孔子,同样欠妥也就是说,即使同为碎片的摘句,也有相对完整意思的保存和断章取义的不同。
于是,打开“经典百句”系列,读一读为了理解原著、理解作者的引用,读一读那些尽可能保留了完整意思的名句摘录,就可以纠正我们可能的一些误会,让我们获得一种相对完整的语典知识的必要积累其次,正因为是摘录,即便尽可能保留了完整句子乃至段落的意思,但有时候,语境或者语言背后的历史背景又确实很难在摘句中一起呈现,碎片的样态依然存在。
这样,学者的解读就变得相当重要这种解读,既可以是对当时语境的回溯与揭示,让摘录出的句子重新生根在语境的土壤中,与语境形成既相生又相克的张力比如乐毅离开燕国去赵国,受到燕惠王的数落,于是写信为自己辩解,还表白说:“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洁)其名。
”陈正宏撰写的《史记百句》中摘录了这段名句,又指出其在信中是不断“洁其名”的这说明,格言化的句子作为一种原则,也许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它与人们实际交往的现实情况,常常会发生错位,这种错位,带来理解的张力而学者的解读,恰恰给了人们习惯于把生活简单等同于格言的警示,让读者借此反思自我:乐毅引用古人格言来自我表白,把理想的自我等同于生活中的自我,不正是我们常人喜欢做的吗?且不说有些人仅仅以此为自己贴金了。
《史记百句》此外,学者的解读,也有着对语典流行于不同时代的运用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对语典意义的认识更为清晰如《史记百句》还摘录了“鸿门宴”中大家都熟悉的樊哙劝刘邦不打招呼就溜走的一段话,然后加以分析道:“这段话里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一句,后来也变成了八字成语,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过那意思,已经由刻画项羽、刘邦二人间并非不可逆转的紧张关系,一转成为哀叹弱势的我方,被强大的敌方无情宰割的悲惨命运了”这就不单单是对不同时代的语境揭示,也有对语言本身的深入体悟这样的深入体悟,这种对经典语言的细品,正是时下人们阅读经典时普遍缺乏的态度。
当然,理解经典的历史语境是应该把对名句的理解本身也作为历史存在纳入到解读中去,主体意识在对对象的理解中得到生成,并形成另一种意义的历史化对象在这一点上,傅杰撰写的《论语百句》有着鲜明的特色他的解读,大量摘录了古人和今人的理解,他个人的观点则作为一条暗线,把各种解读或者论述贯穿起来。
这里有严谨的学术阐释,也有日常生活的趣闻,使得附于名句后的解读,变得多姿多彩比如他以毛泽东给自己两女儿取名“李敏”与“李讷”,来说明孔子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影响深远又举当代美学名家王朝闻,其中的“朝”总被人误读为“朝廷”的“朝”而特别撰文纠误,以说明他的名字是以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来寓志的。
《论语百句(增订本)》再次,“经典百句”的摘录形态,又为解读者对意义的重组或者读者的自由联想提供了契机,即便有些句子的摘录难以生成原文完整的那种意义,但也正因其碎片而带来的发散性,往往催生了一种潜在的新意义。
对于句子的摘录,习惯的认知就是把它等同于总结人生经验教训的警句格言,这当然构成“经典百句”系列很重要的部分,但又不仅限于此可以说,“经典百句”呈现的不只是思想的结晶,也是智慧的点燃、精神的提升和想象的昂扬。
陈引驰撰写的《庄子百句》,摘录《逍遥游》开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等一段句子这个开头,也曾以《庄子二则》中的一则,选入了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因为这段文字没有出现观点鲜明的句子,有些人对此就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发文提出质疑,认为学习这样的语段是无意义的,却不理解开头挥笔写下的高远境界和开阔的想象,对人的思维品质有很大的激发力量。
用陈引驰的话来说,这样的大动物,上升到这样高的空间,有着显而易见的非现实性,“应该说主要是一个精神境界的形容你感觉到随着鲲鹏的高升,自己超脱出了平常的世界,跳出了日常的格局”这样的开头当然有把写作思路引向特定主题的意图。
但是,在作者的起笔中,看不到这种大格局,或多或少反照出阅读者自身的狭隘和猥琐
《庄子百句》再比如,《史记百句》开头选入《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在易水边与燕太子丹告别所唱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提出了悲剧性的人生,就是一首歌的话题但由此进一步触发读者的思绪是,易水所在的易县,也是狼牙山的所在地。
于是,抗战时期的特写《狼牙山五壮士》,那种展示战士跳崖的悲壮与荆轲之歌的悲凉,因为山的恒在与水的流逝而形成了意象的对比,跟不同时代、不同信念的“壮士”互为照应,推动着读者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脉是如何得到了打通,而革命文化又是如何在继承和转型中,得到了创造性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历史文化信息经由经典的积淀,在不同时代总能折射出新的光芒专家学者慧眼独具地摘录和解读“经典百句”,是立足当下而把这些句子擦亮为耀眼的“金句”的成功尝试至于解读文字大多写得文采飞扬,理趣十足,也可以当小品美文来欣赏,。
这里就不再举例赘述了(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教授本文转载自《文汇报》2024年8月14日第10版)| 相关阅读:让经典成就人生 |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读者见面会举行。
从“点”出发,经典阅读再添新范式,“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首发如何理解《论语》里说的“君子不器”
7月11日,“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新书首发式举办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著《周易百句》,浙江大学傅杰教授著《论语百句》(增订本),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著《史记百句》,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著《老子百句》,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著《庄子百句》,复旦大学吴震教授著《传习录百句》全面上市,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首发式上,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开场即指出,“中华经典百句”是大众了解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的亲切读本这个系列和“中华经典通识”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的两套丛书如果说“中华经典通识”注重“面”,那么“中华经典百句”则是强调“点”,以点进入文本,带领读者深入学习领悟经典里的思想和经典里的文化精神。
虽然书以“百句”为题,貌似传递的是零碎、零散的知识片段,但书里贯通的却是专家学者对整本书的研究心得和对整本书的融会贯通的讲解而且这套书是一套实用性非常强、适用面非常广的书这套书里专家学者对每一句名句的解读,不仅思想丰富、博古通今,而且文笔畅达、文辞优美,是一篇篇尚佳的“好文”,对广大读者、对青少年,都是非常好的文化读本。
7月1日,基于“中华经典通识”和“中华经典百句”,中华书局成立了“中华经典共读会”,每天带领读者共读一句中华经典,每月共读一本图书读者群包含了来自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众,读者们热烈的交流和讨论,体现了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另外,中华书局也规划了各种形式的其他活动,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让这套书尽快走入千家万户,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华经典百句”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首先为大家指明了“中华经典百句”的两种读法。
第一种是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六种,都是中国传统经典,各位作者选取其中精华的部分把它提取出来提供给读者还有一种即中华经典百句:中华书局是中国现代出版特别是古典文化的传播方面特别重要的出版机构,具有充分的权威性,能够保证丛书的质量。
经典有很多类型,构成的方式不一样“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是选“百句”左右来传达、阐释其中的精义这会不会是如同“七宝楼台碎拆下来,不成片段”?陈引驰教授用了两个比喻来回应一个比喻是“月映万川”每一个水波里面所映出来的月光或者光影固然不就是月亮本身,但它们确实是月亮映现的光亮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是“盲人摸象”可能每个人摸到的都不是全体,而是象的某一部分,但所触摸的实实在在是大象的鼻子、腿、身体,问题不在于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局部,问题在不能局限于此,要通过把握这些片段的特征,进而去触摸更多的部分,从而把握象的整体。
“人们对经典的认识都是逐渐深入的,我们也不妨从这些片段逐渐往前走,认识会更丰富,走近乃至走进经典与传统文化”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的发言,特别强调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百句”系列是一套看上去比较浅易的书,但是在浅易的背后,有一种深邃的力量,再加上中华书局给予的品质保障,这套丛书将对社会有很大的益处,同时给予读者宝贵的精神资源。
该系列虽以“百句”为名,实则为解读经典的入口处或游览图,旨在降低阅读门槛,引导读者深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经典及其领域的长期研究者,能够精准解析,揭示其核心价值与深层意蕴对于非文史专业背景的读者而言,“百句”系列是亲近经典的理想途径,既便捷又深刻,实为当下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则表示《周易百句》市场反响还不错,正由此也可见经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中华经典百句”的每一位作者都是非常厉害的,第一辑的这几本,融汇贯通,而且把中国的文化跟国外的理论结合起来思考,很深刻,而且文采风流、文字流畅。
许多经典一般读者没法通读,这套丛书正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一经典浙江大学教授傅杰,从复旦到浙大教授《论语》课程已经超过了二十年《论语》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注者、论者非常之多的典籍,傅杰教授提到,多年前撰写《论语百句》的时候,是采取借力的方式 ,在每节的《论语》原文之下,都借用前人、时人或者注得特别好的,或者说得特别好的,选择作为引文,通过他的连缀,再加一些案语连贯起来。
中华书局是中国古籍出版的龙头老大,编辑都很专业也很敬业原来出这本书的时候,用的引语,很多只标了著者,未标书名或篇名,责任编辑胡正娟副编审在核对之后,建议或者在后面括注出来,或者在行文中言明,这样既可以方便读者,也增加了这本小书的学术含量。
傅杰教授表示,“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每次校样都让我给改得‘一塌糊涂’,承蒙聚珍公司贾雪飞总特许,责编和我‘一起努力’改到了五校样我想,通过作者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能够把这本书做得更能在读者当中起到一点真正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鼓励和首肯。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主要谈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分层阅读《史记》方面,作为一部主要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同学编写的入门读物,《史记百句》的主要目标,是让小同学们对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佳句名言,与《史记》这样的文史名著的关联,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二是如何通过了解《史记》中包含了名言警句和成语的段落,让青少年朋友们逐步理解世界的多元和人性的复杂,而不是永远生活在童话世界里,或者突然闯入大人的灰色世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首先交代了《传习录百句》的撰写背景和过程这部《传习录百句》是在十余年前出版的《传习录一百句》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尤其是对部分阳明语录做了替换,选取了更能代表阳明心学内涵和精神的语句,同时修改了部分翻译,以期更准确而通俗地介绍阳明心学的精微义理。
其次,吴震教授指出了当今阅读《传习录》的意义之所在阳明是生活于16世纪的古人,距现在已有五百多年,但他的思想对晚明以后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明理学是孔孟儒学的新发展,而阳明心学又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将儒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缺了阳明学,是不可想象的最后,吴震教授说,虽然书名称为“百句”,并不一定是整整100句,也并非涵盖了阳明学的所有内容“百句”的选择和阐释,包含了作者个人的眼光所选是否精彩,需由广大读者评判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将“中华经典百句”与“中华经典通识”联系起来,前者是关于“句”和“段”的,后者是关于“书”和“篇”的,两者互补完成了中华经典微观和宏观的统一。
他认为,“中华经典百句”以摘录“金句”的方式,延续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语录体”传统,以其高度凝练而又不失亲切的呈现,很容易进入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对接受者自我主体的思想碰撞或者再造“经典百句”的摘录形态,又为解读者对意义的重组或者读者的自由联想提供了契机。
不妨说,中华历史文化信息经由经典的积淀,在不同时代总能折射出新的光芒开卷有益,经典阅读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正如陈引驰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所言,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都是请的真正的专家,放下身段,深入浅出地来跟大家介绍经典。
这是从作者方面来说的而对于读者而言,很艰深或厚重的著作从头开始读下去确实勉为其难,但一段一段地读,日积月累,说不定就读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样一种接触经典的方式对读者来说比较“友好”,可能也比较有效。
最后,希望“中华经典百句”丛书能真正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欢迎,这套丛书也会继续发展,不断丰富内容,充分展示我们的文化经典和传统文化《老子》乃“众妙之门”,道家思想的源头,但“五千言”的微言大义却让人难以参详。
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选取《老子》中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以恰切的译注和精要的阐释呈现老子思想的基本内涵,让《老子》入门有抓手,进阶有层次原文充分参详了多种《老子》版本,阐发立足《老子》本义,结合先秦各家子学对比探讨,征引中西现实案例譬喻说理,深入浅出,令人有常读常新之感。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被誉为“第一国学”“古代东方奇书”,是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集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特质,型塑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影响后世数千年易学名家、复旦大学教授王振复精心择取《周易》中深富智慧、极具代表性的名言佳句,以权威的释义、精当的解读,剔掘出蕴含在《周易》中的文化原型、微言大义和哲理哲思,并紧贴当下读者关心的心灵话题,以深入浅出、意蕴悠长的文字,带领读者了悟《周易》精义,探寻古人的思想世界,进而绾合读者自身的心路历程,把握这部经典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传习录》是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论学语录与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经典,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经典,其中有许多充满思想智慧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语言《传习录百句》择取和提炼了《传习录》且适当采用《王阳明全集》中的部分经典语句,并结合阳明的思想做了启人心智的解读,举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心学核心思想于此皆有充分体现,于此引导更多的读者进入心学世界的大门。
《史记》一百三十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直接阅读不易,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依据,选取其中为历代读者广泛引用或称赞的名言佳句,以原文、译文、讲析的形式,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解说,让读者了解到:在司马迁的书写场景里,原本有着怎样的上下文;如果它们在《史记》里一再出现,涵义有着怎样的变化;它们的古今意思是否相异,在现代的独特价值又有哪些。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低年级同学,也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作为非专业读物阅读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选《庄子》中近百个经典文句,以现代人的问题意识与关注的话题点导入,总结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有待、同与异、梦与醒、工具与机心等88个关切点,配以注释、译文、解说,帮助读者在充分理解原典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活水。
既回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又以《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
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统筹:一北;编辑:思岐)